透視保健食品傳銷欺詐背後黑色產業鏈→ RBC Life Sciences
傳銷活動的組織者們把“播種夢想”當作激勵手段,而實際所借助的動員力則是以訛傳訛。大多數傳銷公司不打廣告,全憑會員們口口相傳推廣業務。這種商業模式本質決定,任何一種誇大宣傳及未經證實的流言,都能輕易誤導消費和擾亂市場。北京市民楊萍、莆田市民朱景華、西安市民蔡雲輝等都曾因聽信傳銷團夥的謊言,而成為劣質產品的受害者。據他們反映,美國德州Irving小鎮一家無人問津的傳銷公司,近兩年90%以上的銷售業績來自中國內地,而中國消費者都誤以為該公司保健品都是制藥廠用納米科技制造,是領先同行的幹細胞膠囊。許多會員被騙去錢財,健康受到損害,還連累了親友。可見傳銷一旦脫離政府監管,很容易滋生群體性的詐騙犯罪活動,危害社會安定。
不怕忽悠沒人信 只怕捅破窗戶紙
據調查,傳銷人員大多聽過一些講座,被灌輸所謂成功法則,把“只講正面,不說負面”和“捧公司、捧公司老板、捧上線”作為行為準則。有的傳銷公司還聘專人負責清除負面信息。他們認為,凡是有利於增長業績的言論和消息,即是“正面信息”(其中也包括為達到目的而誇大事實、隱瞞真相);凡是有可能導致傳銷公司失去客戶和市場的言論和消息,都是“負面信息”(主要指批評公司、產品的言論,以及泄露公司醜聞內幕)。休斯頓市民何嘉玲被某傳銷公司以“多名會員使用同一地址”的罪名而停發傭金,當她找該公司市場部負責人Willie Miller投訴時,卻被告知:“只要你保證今後不傳負面消息,公司就立即恢復你的會員賬戶。”盡管最後查明這只是一場誤會,“負面消息”與她無關,但她感到自己遭到了無形的精神綁架,失去了言論自由。一名傳銷會員訴說,如果自己退出,會遭到上線謾罵攻擊,被誣為團隊的“敗類”。
臺北市一家法律事務所自從被某傳銷公司聘為法律顧問後,經常被要求簽發“譴責誹謗”文告。一天,傳銷公司主任馬萱陵指著網上一篇“負面文章”給顧慕堯律師看,要求立即向網站發出律師信,勒令刪除。顧律師匆匆一看,當即同意,但隨後又心平氣和地談了自己的看法。他說:“前幾天我曾研究過你們公司制作的PDF產品說明書,確有‘Microhydrin is a unique silicate mineral’等表述。silicate是矽酸鹽,而矽酸鹽是沙土、礦砂的主要成分。不知你看過嗎?負面文章說病人吃了Microhydrin後病情惡化去世,而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醫學問題。至少沒有哪家醫院會同意病人在就醫期間吞服Microhydrin。此外我還查過,迄今醫學界還沒有證實服用維生素D3和胡蘿蔔素可以增加人體幹細胞的研究報告。幹細胞能否抗衰老,沒有實驗證據。為避免糾紛,建議你們的保健品Stem-Kine、VitAloe以後不要再宣傳療效或有效率多少。”
推產品靠炒作概念 綁架幹細胞
Stem-Kine被長春市傳銷商張兵新說成“幹細胞終極療法”,包治百病,而實際它只是維生素D3和胡蘿蔔素合成的一種極為普通的保健品,與幹細胞(stem)並無關系。美商泰康生命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在臺灣向衛生署申請註冊Stem-Kine時,就被禁止提及stem,於是只好以英文縮寫來搪塞,改名為“SK Plus泰康原生膠囊”。不過,該公司仍將各國醫學界研究幹細胞的新聞報道拿來宣傳Stem-Kine。不可思議的是,當公司宣布簽約獨家銷售Stem-Kine的喜訊時,公司股價卻突然從二十多美分跌至十幾美分。投資人如此反應,表明他們對公司的經營方向和商業倫理產生懷疑。據張明(David)回憶,三年前該公司剛宣布新產品NeuroBright可增強記憶力50%的喜訊時,當時股價也突然從三十多美分跌至二十多美分。因市場對NeuroBright缺乏興趣,一年後公司只好又推出新產品Gingko Biloba,強調改善記憶力要服用銀杏葉。
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葛仁山教授和《中華細胞與幹細胞雜誌》編委廖聯明教授都表示,幹細胞的醫學作用還處於研究階段,社會上所謂“幹細胞能抗衰老”的說法完全是騙人的。早在2006年,英國十四個醫療慈善團體和研究基金會曾聯合發表聲明,呼籲正視幹細胞療法存在引起癌癥等風險。聲明還說:“我們警告那些對自己病情絕望的病人和那些想通過手術美容的人,一定不要被某些診所誇大的療效宣傳所欺騙。”2012月10月,以幹細胞研究成果而贏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山中伸彌公開承認,“人工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(iPS)的研究課題迄今尚未進行臨床試驗。”然而巨大的商業利潤空間,使得“幹細胞”這一概念如章魚一般,生出眾多產業“腕足”,產品泛濫成災。就連保健食品公司也趁火打劫,以defy age作誘餌,推銷所謂“幹細胞增長素”。人們進食這類產品並非有益無害,多多益善,如果不慎會適得其反,危及生命。
保健品豈是無風險 副作用也奪命
沈陽市“經理”級傳銷商孟凡銳逢人便說,蘆薈多糖體可平衡免疫力,而蘆薈礦物晶更為神奇,他妻子馮馨慧的白血病吃好了,母親臉上老年斑也沒了,鬢角長出了黑發,因而吸引不少人成為下線。然而,王文舉在服用蘆薈礦物晶後出現四肢無力等不正常反應,後來被查出腦幹出血。萊州市退休幹部原誌山原先僅患有慢性胃炎,且逐漸康復,但經不住傳銷人員花言巧語,開始服用蘆薈礦物晶。四個月之後,他被家屬送進青島醫院,醫生診斷其胃炎已轉化為胃癌。瑞昌市醫生張向明把蘆薈礦物晶推薦給患者,張遠發服用後不到一小時便突然口吐白沫,昏迷不醒,沒來得及搶救便去世了。張向明告訴記者,死者生前僅患有輕度帕金森癥,沒有發現其它疾病。福清市傳銷人員郭廷江將蘆薈礦物晶介紹給朋友,朋友服用後感到胃部不適,渾身發癢。他連忙去找上線,上線卻說“這是蘆薈在發揮排毒作用”,令他莫衷一是。
武漢市傳銷人員童小英把下線吃了Microhydrin後出現皮膚瘙癢、滿臉出痘、肝腎疼痛,吃了Colo-Vada Plus後出現惡心、四肢無力、頭暈等副作用,都說成“好轉反應”,要下線繼續服用。她口氣十分堅定,打算退貨的人反而猶豫了。不過,經驗豐富的王曉楠(Shiela)發現TruAloe不對勁,就堅決向經銷商趙鑫(James)退貨。“你說這是除去雜質的純味蘆薈汁,怎麽倒出來顏色是黃褐色的?蘆薈黃色毒素放久了才是這顏色!”在大街上她就嚷嚷開了。趙鑫苦笑了一下,摘下帽子低聲說:“我也上了胡斌的當。瞧,吃上他們產品,我頭髮全掉沒了。Bun Chien Ngo(那老頭你見過),以前身體可結實呢,可吃了半年24 Seven膠囊,得癌癥走了。他閨女Jennifer、女婿Bennick拆開膠囊一看,裏邊黴的!不過退貨不容易,公司說,產品在保質期內變質,得怪老頭自己保管不善。”代理健康食品實際存在風險和責任,傳銷人員未必都清楚。
商業欺詐處處有 專家一語道破
《The NutriSearch Comparative Guide to Nutritional Supplements》一書對北美市場上一千多種營養品作了分析和評價,RBC Life Sciences雖自稱領先同行,而在書中,評分非常低。Kevin Young為此請教Fred Cooper,了解原因。Fred Cooper指著一盒24 Seven說:“雖然廠商宣傳它的維生素、礦物元素配方最合理,可我註意到,每天服用12粒膠囊,維生素D總量只有400個國際單位。然而,他們在推銷Stem-Kine時,卻建議每人每天要服用4000個國際單位以上的維生素D3。你不覺得這是自相矛盾的嗎?”Young又詢問Cooper是否有興趣投資RBC Life Sciences,因為目前它的股價為16美分,起點非常低。Cooper馬上糾正道:“RBCL並不是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正規股票,它只是通過OTCBB場外櫃臺交易系統買殼上市,實際很難融資。對於一家不標示保健品有效日期的公司,即使股價只有6美分,我也不會認購。”
行家看問題,總是一針見血。曾主修過食品營養學的湯以慧,仔細對比美商環泰產品Ambrotose與美商泰康產品VitAloe之後,指出前者擁有美國專利,成份完整包含8種以上單糖,而後者自稱以山寨價賣糖質營養素,其品質與配方難望前者相背。“打個比喻,Ambrotose好比李逵,VitAloe就是李鬼。”她接著說:“張明勛告訴我,泰康公司的Over 30也是以山寨價賣康寶萊的專利產品Niteworks。他說有了Over 30,就不必買Niteworks了。簡直是自欺欺人!”而在另一交流場合,陳婉芬老師也提醒彭慧芳說:“遇到一家不熟悉的公司來推銷牛初乳,應調查他們有沒有奶牛養殖基地。如果原料不是自己的,誰能保證FirstFood不是普通奶粉呢?還有,你應搞清楚,用日本海底的珊瑚渣而制成的Sango Coral Calcium,其生產日期是去年核泄漏災難發生之前還是之後。直到今年六月,日本的一個漁港裏還撈出200噸死魚呢!”
盤點成功秘訣 人格扭曲是代價
廈門市民熊昌椿記得自己剛參加傳銷時,即被要求以“空杯心態”全盤接受洗腦灌輸。上線陳衛東見他將信將疑,便贈言“相信看到是光明,懷疑看到是黑暗;相信看到是道路,懷疑看到是困難”。傳銷組織變為邪教會道門,只差一步之遙。在傳銷金字塔體系裏,大多數會員是給網頭墊底的,除了賠錢購入滯銷貨,還徒勞浪費時間精力。不過,鼓吹一夜暴富的所謂“成功學”,仍驅使無數受騙者如飛蛾撲火。“RBC Life美商泰康臺灣精湛團隊”近日開會,宣揚“投資兩萬,最快一個月收十萬”。總經理王天呈鞭策大家:“蔡秋凰加入才20天就發展了幾十人,業績達到銅級。”對此詹世豪心生疑惑,反問道:“她參加才20天,對產品對公司還不十分了解,就拉了那麽多人來參加,不靠行騙靠什麽?”姜惠琳也冷冷回應:“聽說你們把臺灣幾個團隊都平移到緬甸人下面,讓一個金三角幫派分子當網頭,我就猜到你們不會走正道。”
調查發現,一些把產品吹得神乎其神的傳銷人員,業績提升總是比同夥快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,他們卻因此經常面對各種冷嘲熱諷和羞辱。一天,匆匆過街的朱圓(Wendy)被Joanne Hsi認出,即遭奚落:“哇,老得這麽快!我都認不出你了。難怪劉敏、楊靜叫你小老太婆。天天吃Stem-Kine,管用嗎?”朱圓不由渾身一顫,眼淚奪眶而出。此後她好久沒在街上出現。也有傳銷人員認為,只要軟磨硬纏用盡手段,把其它公司的網頭挖過來,能帶來一大批下線,自己就成功了。吳文吉醫生擁有三萬名USANA下線會員,因而成為RBC642老鼠會“講師”徐曉玲(Charlene)的主攻目標,被緊盯不放,死纏爛打。吳醫生不堪其擾,不敢再接她電話。有一次吳醫生去診所值班,推開門竟看見徐曉玲赤裸身子躺在沙發上。“如果你今天還不加入,我就告訴你老婆----我已經是你的人了!”徐曉玲說罷嘿嘿一笑,嚇得吳醫生奪門而逃。
低頭拉車不看路 嗓大也是井底蛙
Steve Brown是一家小型保健品傳銷公司的行政總裁。近來客戶不斷抱怨產品質量差、價格貴,令他疲於應付。感恩節後的一個星期天,Brown來到達拉斯市GNC(健安喜)專賣店了解行情。他拿起一瓶946毫升的蘆薈汁ALOE VERA JUICE(UNFLAVORED)仔細端詳。該產品標示不摻水,無糖,純度99%,還用新技術去除了蘆薈中的大黃素和雜質,獲得International Aloe Vera Science Council優質認證;價格有優惠,如果買兩瓶,每瓶8.09美元。Brown再從包裏取出一瓶自己公司產的蘆薈汁TruAloe(Natural Blend)來看,它的純度為65%,另外35%是水、檸檬酸、糖、氨基乙酸、苯甲酸鹽等抗氧化防腐劑;雖然它也是946毫升裝,價格卻高達20美元。他不由環顧四周,發現這家專賣店所陳列的產品種類比自己公司多出好幾倍。“這裏有沒有納米小分子產品、幹細胞增長素?”他問營業員。對方答:“那是江湖騙術。GNC可是正規的公司!”
Brown想起,自己公司上星期還在宣傳新產品Pure Probiotics是劃時代奇跡----每粒膠囊含有30兆益生菌。然而在GNC專賣店,同樣的價格能買到每粒含有50兆益生菌的PROBIOTIC COMPLEX。他從包裏取出一瓶自己公司產的Coenzyme Q10,它60粒裝,每粒含量30毫克,價格為32美元。再看GNC的CoQ-10,同樣每瓶60粒,每粒含量高達200毫克,價格卻低了將近一半。Brown又拿起一瓶自己公司產的OPC Plus,它每瓶90粒,每粒含葡萄籽120毫克,價格為35美元。而貨架上GNC的同類產品GRAPE SEED,每瓶100粒裝,每粒含葡萄籽300毫克;如果買兩瓶,每瓶僅23.39美元。Brown感到頭暈,轉身離去。當他走到停車場時,迎面走來他的前任John Price(已辭職)。兩人寒暄之後,Price生氣地說:“請轉告Sandy Brittain,不要吹什麽我把Herbalife和Mannatech的配方給了你們。你們遠達不到他們的技術!”
崇洋只因傳虛名 未識美商真面目
曾經參觀過NuSkin(如新)、Market America(美安)、USANA(葆苾康)、E. EXCEL(丞燕)、Morinda(慕立達)等直銷公司的David Guo,乘飛機來到德克薩斯州鄉村小鎮,考察一家鮮為人知的傳銷公司。他發現這家公司的保健品生產流水線僅具小作坊規模,倉庫裏堆滿滯銷貨。透過“無菌試驗室”玻璃窗,他看見裏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沒戴口罩,披頭散髮的女士正跟同事聊天。唯一特別之處是,公司創辦人以“蘆薈之父”自居。附近其它幾家公司的辭退或退休人員,被招來擔任各部門經理,雖然工資不高,但允許他們以家屬姓名占好位搞傳銷,增加額外收入。每有傳銷商到訪,公司全體員工傾巢而出,侍立合影,估摸總共不過三十多人。David Guo心頭一涼----上線向他吹噓的“領先同行”的公司,竟是如此光景!想必權威科研學術機構都不太可能與之合作,把先進產品給他們代理。David回去之後不久就決定放棄這家公司。
美國傳銷公司遇到David Guo這樣挑三揀四的人並不多見,畢竟在遙遠的亞洲,“美商”兩字儼如金字招牌。在臺北一家酒店的餐桌上,Clinton Howard將一瓶VitAloe贈給Dean Shin先生,一邊解釋說:“Vit是生命必需之意,Aloe即蘆薈。你看,瓶子上印有我的名字!在我們美國,我是蘆薈之父。”後者連忙也取出一個小禮盒回贈,裏面放著一塊碧綠的玉石。他莊重地說:“這叫翡翠。在我們緬甸,我是翡翠之父。”Howard戴上老花眼鏡端詳,看到禮盒上印有1982字樣,便問是什麽日期。“那是生產日期,”Shin說:“翡翠存放年份越久越值錢,不存在保質期的問題。”Howard聞言頓時兩眼放光,興奮地站起身來招呼左右:“Sandy,Kevin,你們聽!這位先生的話充滿東方智慧,令我想起,我們的產品也不必都印上有效日期。對,這個決定絕對正確!”美商老板接著告誡下屬:“你們不必循規蹈矩束縛手腳,我只看每個人的業績。”
在利益驅使下,某些罔顧消費者利益的外國傳銷公司正搶灘亞洲市場,千方百計逃避法律約束,並以香港作跳板,將劣質保健品流入中國內地,靠以訛傳訛手段取得銷售業績,助長群體性的詐騙犯罪活動。對此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。
作者:郭青海
責任編輯:王鵬娟
(摘自焦點國際)
2012年12月26日
留言列表